浅谈密封材料在建筑防水工程中的应用

发布日期:2010-05-17

1 前言
                
            翻阅我国现行的规范、图集,密封材料在防水工程中有大量设计,几乎到了遇缝就设计密封材料的程度,而现实工程中,密封材料在防水工程中的用量微乎其微,这可从密封材料生产企业在建筑防水工程中的销售量得到确切的印证。
                形成这种怪异现象的主要原因如下:
            (1)重视程度不够:密封材料在防水工程中的重要作用不被重视,对密封材料在提高防水工程质量所发挥的作用认识不足;
            (2)使用位置不合理:对正确使用密封材料的工程部位认识不足,遇到缝隙就设计密封材料,这其中相当一部分设计对提高建筑防水性能不发挥任何作用,并造成了经济上的浪费;
            (3)使用方法不科学:对基层的表面性能要求认识不足,基层处理不符合要求,只是把密封材料嵌入缝处,造成密封材料易产生粘结破坏,导致密封材料未充分发挥水密作用。

            针对密封材料在建筑防水工程中的应用,本文叙述个人看法,不正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2 分类与作用
                
            密封材料分为定型和不定型(膏状)两种。定型密封材料包括橡胶止水带和遇水膨胀橡胶止水条;不定型密封材料包括硅酮类密封胶、聚硫类密封胶、聚氨酯类密封胶、丙烯酸酯类密封胶、丁基类密封胶、改性沥青类密封膏等。限于篇幅,本文主要讨论不定型密封材料在建筑防水工程中的应用。
                
            整体性是防水层必须具备的基本属性,可现实中防水层存在各种各样的透水接缝,密封材料应正确地应用到这些透水接缝处,把接缝两侧的防水层连接到一起,密封材料在接缝处发挥桥梁作用,通过使用密封材料,使防水层具备整体性,使防水层之间的接缝具备水密性与气密性,这是使用密封材料的真正目的。
                密封材料应满足两个条件:
            (1)收缩自如,能适应接缝位移并保持有效密封的变形量;
            (2)接缝位移过程中不产生粘结破坏和内聚破坏。在建筑防水工程中,密封材料处在长期水浸的状态时,也应满足上述两个条件。
            3 使用方式
                密封材料的使用方式分如下两种:
            3.1嵌入接缝
                
            建筑接缝的深宽比设计为0.5~0.7,缝底放置填充材料,用以控制密封材料的嵌入深度,填充材料上覆盖隔离材料,防止密封材料与缝底粘结。为防止接缝位移时密封材料溢出接缝表面,密封材料的嵌入深度宜低于接缝表面1~2mm。

                
            密封材料与接缝两侧的基层牢固粘结,接缝位移时,密封材料随之伸缩,从而使接缝达到水密、气密的目的。这种接缝密封适用于防水砂浆之间、防水混凝土之间以及防水砂浆、防水混凝土与金属(塑料)构(配)件之间的接缝密封。

            3.2 覆盖接缝
                
            密封材料粘结于接缝两侧的基层上,覆盖接缝,当接缝发生位移时,密封材料随之伸缩,从而使接缝达到水密、气密的目的。这种接缝密封适用于卷材之间、卷材在女儿墙和金属(塑料)构(配)件上收头的接缝密封。
                
            《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04对密封材料做了如下定义:能承受接缝位移以达到气密、水密目的而嵌入建筑接缝中的材料。根据定义,密封材料是“嵌入”建筑接缝中,该规范的条文说明中,建议接缝深宽比例为0.5~0.7,可以看出,该定义主要针对密封材料的第一种使用形式。 
             
                
            覆盖接缝的密封形式在《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04中有大量的设计,密封材料并没有嵌入接缝中,或者接缝的深宽比与规定的0.5~0.7相差甚远,因此,把密封材料规定为单纯的嵌入接缝中,没有包含密封材料的全部使用形式,似有不妥,值得商榷。

            4 密封材料在建筑防水工程中的应用部位 
                把密封材料应用到合理的工程部位,不仅可以使密封材料发挥应有的功能,而且可以避免浪费。
            4.1 必须设计密封材料的工程部位
                
            密封材料是把防水层连接在一起的“桥梁”材料,因此,接缝两侧的材料必须具备防水性能,如果接缝两侧的材料不具备防水性能,或者其中一侧的材料不具备防水性能,水可以通过不具备防水性能一侧渗透,在接缝中或接缝表面使用密封材料就毫无意义。
                适用于使用密封材料的接缝有如下五种:
            (1)柔性防水材料之间的接缝;
            (2)刚性防水材料之间的接缝;
            (3)柔性防水材料与刚性防水材料之间的接缝;
            (4)柔性或刚性防水材料与塑料或金属构(配)件之间的接缝;
            (5)塑料或金属构(配)件之间的接缝。
                
            由于不定型密封材料均为柔性材料,应在迎水面使用,不适宜在背水面应用。在地下建筑的规范、图集中,密封材料设计在混凝土变形缝的背水面,似有不妥,值得商榷。

            4.2 不必设计密封材料的工程部位
                
            降雨时,人们常常穿上雨衣,雨衣由多片防雨布组成,生产雨衣时,防雨布之间的接缝必须做防水密封处理。雨衣之内,是我们的日常服装,我们从来没有因惧怕雨淋,而把日常服装的接缝也做防水密封处理。

            防水层如同建筑物的雨衣,因此,只要在防水层的接缝处使用密封材料,使接缝具备水密性,即可达到使用密封材料目的。基层、结构层上的接缝,如同我们日常服装的接缝,完全不必具备水密性,即不必使用密封材料。
                
            在我国现行的规范、标准图集中大量设计了密封材料,本人认为,其中一些设计不妥,值得商榷。以《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04为例,这类设计有:
            (1)结构层之间的接缝密封:结构层不是防水层,《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04第4.2.10条明确规定屋面结构层不得作为一道防水层,即结构层不具备防水性能,因此,它们之间的接缝没必要为提高屋面防水性能而进行密封,涉及结构层接缝应用密封材料的条文有:第4.2.1条、第6.4.1条、第6.5.2条、第6.7.2条、第7.1.2条。
            (2)找平层之间的接缝密封:找平层也不是防水层,《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04没有赋予它防水性能,即使找平层之间的接缝处理得十分完好,也不影响水通过找平层下渗,因此,没必要对其接缝进行密封处理,涉及找平层接缝采用密封材料密封的条文有:第4.2.5条。
            (3)找平层和塑料或金属管(构)件之间的接缝密封:塑料或金属构件具备防水性能,而找平层不具备防水性能,因此,它们之间的接缝仍然没必要进行防水密封,涉及找平层和塑料、金属构件之间的接缝密封的条文有:第5.4.5条、第5.4.8条。
            (4)防水层或防水构(配)件和不具备防水性能的墙体、梁柱之间的接缝密封:《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04没有给一些墙体、梁柱规定防水性能,它们显然不具备防水性能,防水层或防水构(配)件和这类墙体、梁柱之间的接缝密封显然没有实际意义,水可以从不具备防水性能的墙体、梁柱渗透,如果必须进行密封,首先应解决墙体和梁柱的防水性能。涉及这方面的条文有:第5.4.7条、第7.1.3条、第7.4.2条、第7.4.3条。 
             
            5 对接缝两侧基层表面性能的要求
                
            在实际工程中,渗漏接缝中的密封材料很少产生内聚破坏,大多产生粘结破坏,说明在这些缝隙中,密封材料与基层之间的粘结力不能满足接缝位移的需要。影响密封材料与基层之间粘结力的因素很多,除密封材料本身的性能外,与基层的表面性质有重要的关系。
                
            《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04中第8.1.2条对使用密封材料的基层做出了严格的规定,使用密封材料前,基层应牢固、干燥,表面应干净、平整、密实,不得有蜂窝、麻面,起皮、起砂等现象,这些规定,对提高密封材料与基层之间的粘结力十分有利,应予肯定。对这一规定的解释,在条文说明中有详述,本文不再叙述,对条文说明中未涉及的地方,叙述如下。
            5.1 基层表面干净程度
                
            基层表面应干净,要求表面干净的目的是防止密封材料与基层之间存在隔离层,使密封材料与接缝两侧的基层之间具有较高的粘结力。通常认为,干净的标准是基层表面无浮灰,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基层表面不仅应无浮灰,而且也不应有强度较低的材料,这种强度较低的材料起到了隔离作用,降低了密封材料与基层的作用力。
                对不同的基层,应清除的隔离层如下:
            (1)金属构(配)件:应清除其表面的铁锈、油污、油漆,必要时应采用砂磨、酸洗等措施,直至露出金属本体。
            (2)塑料管(配)件:制造商为追求塑料管(配)件表面光洁效果,在成型过程中,加入了石蜡等润滑材料,石蜡附着在塑料管(配)件的表面,是一种看不到的隔离材料,应予以清除,清除的办法可采用棉纱蘸取有机溶剂(丙酮、油漆稀料等)擦拭。
            (3)水泥砂浆、混凝土基层:看似坚固的水泥砂浆、混凝土表面,存在一层强度薄弱的素浆层,这一薄弱层不仅产生隔离作用,而且耐水性能很差,严重影响了密封材料与水泥砂浆、混凝土基层之间的粘结力。对这一强度薄弱层,小面积可采用砂轮湿磨予以清除,大面积可采用基层处理剂对其加固,提高基层表面强度和耐水性。
            (4)卷材基层:不同的卷材表面有不同的隔离层,如隔离纸、PE膜、铝箔、滑石粉等,这些隔离层必须予以清除,使密封材料粘结在卷材面层上。
            5.2 基层表面的干燥程度
                
            由于目前市场上出售的水性丙烯酸酯类密封材料耐水性差、干燥收缩大,只能应用在干湿交替的工程部位,在长期水浸的防水工程中不宜采用。防水工程应优先选用采用溶剂型或反应固化型(油性)密封材料。使用溶剂型和反应固化型密封胶时,基层必须干燥,以提高密封材料与基层之间的粘结力。当基层为塑料、金属、防水卷材时,很容易做到干燥,当基层为水泥砂浆、混凝土时,应在完工后10d方可嵌填密封材料,并应在施工前充分晾晒干燥。
                
            基层的干燥方式应以自然晾晒为主,尽量避免喷灯加热干燥基层。采用喷灯加热干燥时,火焰会损坏塑料管件和有机防水卷材,过度加热还会造成水泥砂浆、混凝土崩裂。 
             
            对于有工期要求的工程,在规定的时间内基层不可能自然干燥时,应选用其它密封形式,如在水泥砂浆、混凝土接缝中设置遇水膨胀止水条,它依靠自身的膨胀力与基层连接在一起,对基层的干燥程度要求不高,潮湿基层仍可使用。
            5.3 基层处理剂
                在基层表面应涂布基层处理剂,在现实工程中,基层处理剂的作用往往不被重视。使用基层处理剂可达到几个目的:
            (1)增强密封材料与基层之间的粘结力,防止产生粘结破坏;
            (2)对于防水砂浆、混凝土基层,还可增强基层的耐水性能和强度。因此,各密封材料生产企业应根据自身产品的配方,针对不同材质的基层,提供与之配套的基层处理剂。
            6 结束语
                
            使用密封材料时,接缝两侧的基层应具备防水性能,基层的表面应进行必要的处理,建议密封材料的定义应包含覆盖密封,上述观点,与现行的规范、图集不完全一致,是否合理,欢迎大家参与讨论。